lALPD3lGs60-b8LNASzNAu4_90.png
工作信息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信息> 背包到天津创业,他靠什么让技术通过了华为的验证?
背包到天津创业,他靠什么让技术通过了华为的验证?

40岁,本是事业稳定、心无旁骛的不惑之年。可于成泽却选择在个年纪放弃原来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天津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于成泽是唐山人,此前在钢铁企业工作,后来到大型企业徐工集团下属的研究院,担任技术应用部部长。一次偶然的经历,他看到了纳米抛光技术的应用前景,于是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初步成功。为了实现成果转化,他选择来到制造业底蕴雄厚的天津,实现梦想。

“背起双肩背就来天津了……”谈起2年前的那次选择,于成泽笑着说。

危险经历吓不退研发热情

“别小看这只保温杯,如果你能研究出更环保的抛光技术,可是了不起的功劳。”在徐工研究院工作期间,一位朋友偶然的一句话,让于成泽记在了心里。

他来到杯壶业发达的浙江永康考察,了解到当时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内胆抛光技术,是电解方法,即用强酸来腐蚀不锈钢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但是传统的抛光法,工业原料和废水排放,在环保方面存在较大的先天不足。缺乏更环保的抛光替代技术,一直是业内的一个痛点。

回到研究院后,于成泽就着手开展纳米抛光技术的研究,这种技术也被称为等离子抛光。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放电,让放入抛光液的工件在表面形成等离子层,等离子体摩擦放电,击打金属表面,实现抛光效果。

于成泽告诉记者,纳米抛光可以实现纳米级的粗糙度。从原理上,纳米抛光主要靠物理方法来实现,抛光液主要由几种常见的工业盐和水混合获得,同主要靠化学法的电解法相比,更加环保,几乎没有什么污染。

然而当时,业界仅有理论基础,没有具体的方法。抛光设备和工艺流程,只能靠不断摸索。在研究院,于成泽带着两名研究生开启了攻关历程。

想起来简单,做起来殊为不易。试验时,工业盐的配比和设备的尺寸,都需要反复摸索、测试、验证。有好几次,刚一启动电源,工件就发生了爆炸,非常危险,所幸没有酿成大的事故。

两名研究生见状,难免心生犹疑,说:“于哥咱别干了,全世界上也没见谁干出来,咱能干出来吗?再说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于成泽没有退缩,他表示科研总不会那么顺利,更不能半途而废。他们不断改进流程,采取更安全的保护措施,经过一年的不懈摸索,终于将杯壶内胆的纳米抛光技术初步研发成功。

来津奋斗手机地图上找厂房

看到试验初步成功,于成泽难掩兴奋,就想着有朝一日能把技术推向应用领域。但于成泽发现,在当时,实现成果转化有一定的困难,就考虑能不能到其他地方一试。

“要是不考虑这项技术,可能会在原岗位上干到退休了。当时心里还是有那股劲儿,不想让这个技术荒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价值!”于成泽回忆道。

20193月,于成泽辞掉了国企研究院的高薪职位,回到了唐山老家。他一边为纳米抛光技术设计自动化流水线,一边思考下一步事业的落脚点。

这时,天津进入了他的视线。天津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有着不错的营商环境,离自己老家又较近,“海河英才”计划还能帮助自己在天津落户,可以就近照顾家庭。于成泽没有过多犹豫,当年“五一”假期后,他约上一个同学,背着背包就来到了天津。

在津无亲无故,他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地过来,连寻找创业的厂房,都是通过百度地图搜索。

好在,天津的创业孵化载体较多,且运营规范,服务意识很强。听到于成泽手握技术,有投资办企业的想法,有的园区运营人员和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主动和他对接相关事宜。

起初,他选择在一家可以免费提供厂房的孵化器,但发展半年之后,办公面积不够用了。经过考察,于成泽把公司“中唯精工”搬到了位于东丽华明高新区的科创慧谷,这是一个由地方和园方共同运营的创业园区。

办公面积大了,施展空间更广了。于成泽一边做管理,一边推动技术的尽快落地。此前他和一名同伴在津闯荡,后来慢慢扩展至一个团队,目前公司已有员工二十余人,其中有3名博士,6名硕士。

“于总带着技术来创业,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坚定,认准了的方向一定要实现。”园区运营方——一清控科创(天津)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文静告诉记者。

技术和资金双重攻关

试验初步成功,然而,实验室里的成果和批量生产阶段还不能同日而语。在实验室,只需要验证单机的抛光效果,而在量产阶段,需要建构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还需要实现自动化运行。有时,在实验室里能实现的效果,在生产线上却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于成泽和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建设完整的生产线样机,于成泽从图纸设计开始摸索。得益于天津的上下游配套,很多工装卡具都能在天津采购和制作。也有很多重要部件,需要去外地采购,专用电源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纳米抛光技术来说,最重要的能源就是电能,需要一种特制的专用电源来提供。当时,只有成都一家厂商能够订做这种电源,每台套的造价就有50余万元。于成泽两次飞到成都,和厂家沟通参数和设计方案。

然而,当电源到货,产线开工那一刻,于成泽心凉了,他发现虽然电源显示正常工作,但产线却实现不了抛光效果。他判断,问题还是出在了电源上。经过沟通,电源厂商派总工飞到天津,协助解决问题。

经过三天的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并成功解决,产线的运转也逐步正常起来。“这是进料,这是加工区,这是机械手,这是烘干的。”在中唯精工的车间,于成泽向记者详细讲解。

实际上,在技术攻关的同时,于成泽面临的更大困难是资金压力。当时,他来到天津,租厂房,找办公室,花的全是自己的存款,但对于创业之路来说,仅靠积蓄远远不够。“一开始就是花自己的,花着花着就没了!”于成泽笑着表示。

他不得不寻求融资,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公司成功引入第一个合作伙伴,紧接着又引入第二个,今年8月份又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靠着这轮天使投资,公司资金压力有效缓解。

以工匠精神为城市发展出把力

于成泽研制的不锈钢杯内胆抛光流水线,预计不久将在浙江实现量产。经过一年半的研发,他们还突破了工业缝纫机弯针的纳米抛光工艺,样机试制成功,目前已经接到华北一家出口厂商的订单,投产后,这家厂商弯针抛光就能告别完全依赖人工的历史了。

“他们这个弯针出口国外,但议价能力较低,经过我们精细纳米抛光,可以让客户的产品卖出更高的价钱。”于成泽说。

最近,对于成泽来说,其他好消息也是不断传来。天钢旗下某公司交由中唯精工研制的进口轧辊部件抛光试验取得成功;某医疗器械公司的0.4毫米直径金属导管,由于成泽团队进行内流道抛光,研发成功;华为公司某特种材料部件,由中唯精工进行纳米抛光,成品拿回总部后经5万倍显微镜的验证,表面的粗糙度达到了规定标准。

于成泽告诉记者,这些进展,让他对公司以后的业务发展充满信心。

公司的运转逐步步入正轨,销售团队也在不断寻求技术的运用场景,拓展业务空间。就在几天前,一批特殊的客人来到中唯精工的车间。他们是天津静海乐器产业的生产商,此行目的就是研究纳米抛光的可行性和商谈进一步的合作。

在于成泽手中,两个抛光前后对比的铜制部件对比鲜明,一个光泽暗淡,布满斑块,而另一个色泽金黄,令人悦目。“铜制乐器很多部件的形状不规则,但我们的抛光也成功了”。

于成泽表示,国家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让人充满期待,此前制造业之所以迈不上高端,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制造精度不够,导致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

他坦言,自己的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的是最基础的工艺,“我们做的是最基础的纳米抛光的小工艺、小服务,是工业制造背后隐形的螺丝钉、隐形的贡献者。”

纳米级的精细度,不能放低标准,追求完美——于成泽表示,他们就是要立足天津,真正践行工匠精神,为天津的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

来源:津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