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加大技能人才工作力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2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4万,占比超过30%。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各条战线,成为引领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坚持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机制,加快培养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动天津制造业立市和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我市签署《共建“技能天津”框架协议》,从10个方面加强合作,全力打造“技能天津”。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天津市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9-2025年)》、《天津市贯彻落实“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法治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规章《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规定》。印发《天津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岗前定向培训、学徒培训、名师带培、大师引领、项目定制培训的技能人才梯次培养模式。坚持“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定期发布职业培训补贴目录,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5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10万余人次。

二、坚持搭桥铺路,构建多元平台完善评价体系

强化“社会资源专业化、专业资源社会化”理念,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企业中,遴选认定488家企业培训中心、18家企业公共实训基地,面向本企业和同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以企业认可、市场认可为标准,建成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7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量体裁衣”开展培训。大力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上升通道,支持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双向互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推行社会化职业等级认定,出台《关于天津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持续下放评审权限,引导企业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实现“谁用人、谁评价”。全市备案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用人单位84家、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48个,累计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1万人次。

三、坚持榜样带动,开展技能竞赛突出表彰奖励

连续举办4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每届设置100余个赛项,参赛选手2万人,带动近10万名劳动者参与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形成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为带动、行业和区域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相承、结构合理的办赛专家、教练裁判和参赛选手队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26金、19银、11铜和57个项目的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第一。设立技能人才市级最高荣誉——“海河工匠”,每年选树10名,每人给予20万元奖励资助;每两年评选100名“天津市技术能手”,每人给予2万元奖励资助;累计选树“海河工匠”40人、“天津市技术能手”657人。目前,全市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7人、全国技术能手226人,还有67名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坚持品牌引领,营造技能成才浓厚社会氛围

聚焦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和“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打造天津技能人才品牌,体现天津特有的“海河”地域文化特征,彰显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企业中遴选认定的企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统一命名为“海河工匠”培训基地,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截至目前,已在长征火箭、长城汽车等488家企业建立“海河工匠”培训基地,覆盖266个职业(工种)的60余万名企业职工。为搭建各领域大国工匠交流合作平台,创立“海河工匠之家”,为新时代“海河工匠”和广大高技能人才建设打造文化驿站,不断丰富“海河工匠”内涵,打造形成“海河工匠”品牌,增强技能劳动者的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职业能力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