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主要力量。2025年以来,市人社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20项民心工程”总体部署,坚持“分类推、项目化、促就业”思路,在全市实施“技能强企”行动,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以技能提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高品质生活。截至9月底,全市新认定企业培训中心107家,开展企业师资培训1261人次,提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一、聚焦培训资源整合,打造产教评一体化技能生态。提出“管行业要管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发挥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以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体,支持建设企业培训中心,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评价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打造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动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推荐”项目化培训,由企业提供岗位、标准和师傅,学校输出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政府负责政策支持、服务和管理,促进产教高度融合,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破解师资教法痛点,提升培训的系统性与高效性。针对传统技能培训“师带徒”一对一模式覆盖面窄、知识传授碎片化、培训资源分散等问题,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系统梳理各行业、各岗位核心技能知识点,构建覆盖职业发展全周期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创新集中化培训模式,将分散的“师带徒”资源集约化配置,通过集中授课、集中实操、集中考核的方式,统筹优质师资力量,避免培训资源重复浪费,有效解决以往培训“小、散、碎”效率低下问题,大幅提升技能培训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三、打通工学矛盾堵点,确保培训与生产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大实操设备投入,鼓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与岗位需求,购置、升级一批与生产一线技术同步的实操培训设备,建设专业化实操培训场地,让职工在培训中能够接触真实生产场景、使用标准生产设备,提升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优化培训时间方式,结合企业生产节奏,采取错峰培训、弹性学时、“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培训与生产任务冲突,确保职工能够安心参与培训,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秩序不受影响,实现培训与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四、打造互利共赢亮点,推动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构建“技能提升—待遇兑现—创新反哺”闭环机制。一方面,健全技能与待遇挂钩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以技能等级为核心的薪酬分配体系,明确技能等级与工资福利、岗位晋升的对应关系,按技能等级兑现相关待遇。另一方面,推动技能成果转化反哺企业,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优化、产品研发,将所学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职工技能提升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职工增收”格局。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继续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强化服务指导,做好培训安排、补贴发放、师资培训等工作,同时,鼓励有意愿的企业申报、建设企业培训中心,开展技能人才培养。
(供稿:职业能力建设处、实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