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在广西南宁召开2020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培训班,各省市区及副省级城市人社厅(局),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事业单位和央企的职称工作负责同志120余人参加。会上,总结了五年来职称制度改革成效,研究部署了下一步职称改革重点任务,解读了教育、会计、艺术等职称系列改革思路,天津、福建等6个省市在大会作典型经验介绍。天津市人社局以用好职称评价“指挥棒”赋能用人主体激发人才活力》为题,介绍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重要指示,坚持改革思维,聚焦关键环节大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的有关情况。

2018年1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称制度改革要求,我市印发天津市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年来,在人社部指导下,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服务发展、问题导向、以用为本、分类推进,先后制定职称改革文件48个,建成了设置合理、评价科学、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体系,体现了为国家试制度的天津担当。

一、坚持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称政策体系

一是完成“四梁八柱”职称基本制度改革。出台了职称工作部门职责、职称评审管理、分级分类评价、初级聘任、自主评审、评审公开、技能人才职称贯通、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民营企业职称、电子职称证书等15个改革文件,实现职称申报、评审、管理、服务、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制度覆盖和政策衔接。

二是大力推进分系列职称改革。根据人社部的分系列职称改革指导意见,我已完成工程技术、农业技术、技工院校教师、经济、会计等15个系列职称改革实施意见,评价标准设置上紧扣改革方向,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大力破除“四唯”,向优秀人才和基层一线倾斜,在评价要素上注重多元评价、精准评价,把论文由必选项改为可选项,倡导人才把论文写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认可业绩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把关作用科学设置各系列破格条件,真正体现“谁用人、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干得好、就能评”。

三是及时增设新职称专业。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职业、新技术发展,先后增设了人工智能、科学传播、快递工程、网信、技术经纪等5个职称专业,畅通了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给予各类人才认可和尊重,为我市抢占产业优势、集聚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其中,人工智能和网信专业都是在全国率先设立。同时,明确了59项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公布了人社部38项新职业可参照对应的职称专业,探索围绕产业构建职称专业体系。改革后,每年申报职称人数达到6万人,增长了20%,其中民营企业人才达到一半,形成了“人人皆可评价,人人皆能评价”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创新思维,改革评审方式,赋能用人主体加快发展

坚持“百花齐放”,统筹推进行业评审、社会化评审、自主评审、单位聘任、联合评审、考评结合等多种评审方式改革,真正为用人主体松绑

一是创新实施民营企业单独评价。今年9月,充分释放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印发《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津人社规字〔2020〕4号),推出6个方面20条改革措施。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民营企业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随时申报、单独评价、精准评价、一年多评”的灵活机制。目前,已为360、中科曙光、云账户等信创产业企业开展精准评价解决了企业项目招标、科研项目申报、资本市场上市等困难

二是加快下放职称评审权。着力在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力推进职称自主评审,全市自主评审单位已达到89家,其中高校、高职、各区中小学教师已全部实现自主评审。今年4月,天津安捷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成立工程技术系列电力专业自主职称评审委员会,成为我市首家获批职称自主评审的民营企业。

三是探索联合自主评审改革。针对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评委会组建困难,采取“因材施教”方式,由学科互补的学校联合开展自主评审,破解“偏科”难题,实现各学校“皆大欢喜”。另外,探索产业联盟单位联合自主评审,针对我市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组成单位专业相近的特点,鼓励联盟龙头单位“强强联手”,组建产业联盟自主职称评委会,为盟内单位统一评价、单独评价、精准评价。

三、坚持底线思维,规范评审管理,确保职称评审质量

2019年底,印发《天津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津人社规字〔20194号),强化了职称评审的全过程监管,确保了评审工作公信力和权威性。

一是管好事前,全面推行评委会和评审专家库核准备案。实现评委会全部完成备案,并扩大评审专家库,坚持同行业内专家评价,吸纳本领域权威专家、一线专家、非公企业同行专家,拓宽评审专家覆盖面,确保“百家争鸣”。

二是管好事中,全面推行评审专家随机抽取。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组织评审前,在职称管理信息系统须随机抽取主任委员和其他评审专家,组成当次评委会。实施专家回避、轮换替换、签署廉政保密承诺在线评审等制度,确保评审工作客观公正、阳光透明。

三是管好事后,全面推行评审情况巡查抽查。实行政策、标准、程序、结果“四公开”及推荐结果、评审结果“双公示”。对相近系列(专业)评委会实行交叉巡查,对重点评委会直接现场巡查,对评审工作报告备案、评审会议记录事后抽查,确保评审全程可追溯

  1. 坚持群众思维,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评审服务

一是实现系统全覆盖。完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所有专业、所有层级、所有人群、所有职称获取方式的系统应用,达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评审、网上发证、网上查验”的智能化目标。

二是实现查询电子化。全部实行职称电子证书,获取证书时间从平均4个月减少到5天以内,防伪证书可随时通过信息系统和人社APP查询核验。

三是逐步实现一次不用跑。探索在人工智能等4个职称专业实行无纸化申报,取消存档机构盖章环节,真正实现全程网上获取职称,人才一次不用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