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国家第132批“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走进天津滨海高新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献智赋能。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大力支持下,2023年天津首家设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地方联合资助项目,本次服务团是“博士后科技服务团”首次走进天津,也是2025年全国首场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
本次服务团活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协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霄,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巴音,中国北方人才市场总裁田海嵩,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崔同湘,天津市滨海新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保峰出席启动会。
服务团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大模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围绕高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关键技术需求,遴选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全国10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14位专家、博士后,深入一线,前往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曙光产业基地开展学术交流,深入了解滨海高新区产业规划建设及区域发展情况,分赴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健君科技有限公司、范德微流控制技术(天津)有限和天津云检医学检验所6家重点单位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现场达成合作意向,构建"现场诊断+长效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活动期间,滨海新区为服务团专家、博士后颁发“滨海人才服务证”。
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带来的前沿技术视角和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张策表示,通过博士后服务团的精准对接,团队的工作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与服务团成员天津工业大学毛博士就"大型空间可展开薄膜结构拼接工艺研究"展开深度合作,为后续技术攻关奠定基础。
服务团成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孙豪博士表示,五一假期后将联合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专家、博士后组成专项小组,针对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具体产品工艺场景开展全流程制造数据分析,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深度学理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着力突破航天装备制造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切实推动智能装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服务团专门召开总结会,就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合作平台、解决技术性“卡脖子”难题等进行深入研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天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此次活动效果显著,参团专家、博士后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切实帮助项目单位解决难题,为企业发展开拓了思路。项目需求单位与专家、博士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下一步,天津将以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为契机,持续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创新实施博士后人才工作提升行动,充分链接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供稿:市人社局专技处、北方人才市场、市引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