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求,持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打出政策“组合拳”,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健全完善并加快实施覆盖离校前后、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一是政策项目全。既涵盖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见习补贴等就业政策,又包括房租补贴、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创业政策。二是受益对象广。覆盖毕业学年在校生、毕业年度和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16至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等群体。三是补贴力度大。一次性求职补贴执行全国最高标准3000元,见习补贴提高至2000元/月,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400万元。四是资金给付快。补贴申请审核、监督管理全程网上办理、留痕可溯,大力推行“直补快办”模式,推动补贴资金直达快享。五是政策储备足。研究储备就业援助基地、“创客驿站”、首次创业补贴等增量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适时推出。

二、做大岗位“基本盘”,全力拓宽就业渠道。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开发适合毕业生发挥所学专长的就业岗位,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一是拓展市场化岗位。实施津企稳岗扩岗服务计划,围绕促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集群打造、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加力岗位挖潜扩容,新增岗位需求1.6万个。二是扩大城乡基层岗位。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小企业服务等岗位,加快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募,募集岗位2700个。三是深挖政策性岗位。动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加大补员力度、提早释放岗位需求,增加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科研助理岗位供给,挖掘岗位资源1.6万个。

三、畅通服务“快车道”,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加密常态化招聘,提升不断线就业服务,促进人岗精准对接。一是加力招聘服务对接。实施招聘服务提质增效计划,做精做细百日千万招聘、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分行业开展“小而美”“专而精”特色招聘,创新“直播探企”“云招聘”等线上服务,确保就业服务“全天候不打烊”。二是加大基层服务供给。实施就业公共服务筑基计划,打造“津彩 e就业”服务品牌,全年在街道(乡镇)、园区、高校等建设就业驿站100个以上,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情况摸排、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政策服务宣传。编印政策明白纸、政策汇编,制作“一图读懂”、动漫视频等宣传品,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津彩传播展示计划”系列宣传,组织政策服务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集中亮出就业服务“五个清单”、创业资源“四清单两名录”,营造促就业浓厚氛围。

四、强化赋能“加油站”,着力提升就业能力。综合运用见习锻炼、求职实训、技能培训等措施,有针对性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是就业见习促留用。深入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展科技见习计划试点,从优质企事业单位中遴选认定一批见习基地,开发更多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见习岗位,提高见习留用奖励标准,持续做好未留用人员的就业帮扶。二是求职实训强能力。从基层工作人员、企业资深HR、高校教师中培养求职能力实训师资90人,定期组织研讨交流、试讲锻炼等活动;推广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灵活采取集中开班、求职小课堂等方式,开展简历诊断、形象礼仪、职业规划等互动教学,帮助青年提升求职能力。三是职业培训提技能。实施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爱津城·强技能·促就业”专项活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全年计划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青年3万人以上。

五、织密帮扶“保障网”,扎实推进服务攻坚。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坚持普遍服务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积极促进其及早就业。一是做实实名服务。通过教育部门移交、求职登记小程序、失业登记平台、上门走访等渠道,及时锁定服务对象,依托各级就业服务力量,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及早联系摸排,普遍提供“1131”就业服务。二是落实困难包保。组织市、区人社局长以及街道、就业驿站等专门力量与困难毕业生“一对一”结对,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精准推送5个以上高质量就业岗位,组织困难毕业生求职实训班,集中提供指导服务,确保“一帮到底、不落一人”。三是压实帮扶责任。依托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大屏,实现个人画像、服务过程、工作成效“一屏统揽”,对各区帮扶进展进行日监测、周调度、月通报,定期开展抽查检查,对就业转失业的毕业生,跟进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尽快实现再就业。

                          



(供稿:就业促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