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2025年20项民心工程。今年各项民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余下的时间里,各部门又该如何发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的民心工程任务?本期《百姓问政》关注市人社局承担的民心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

  着力打造“津彩e就业”驿站

  为了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今年本市人社部门着力打造“津彩e就业”驿站,计划全年建成100家。经过全力推动,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就业驿站数量已经达到了127家,超额完成了全年建设的目标任务。建好就要用好,为此,市人社局先后制定印发了就业驿站建设标准、功能指引、验收办法、专项公益岗开发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软件、硬件等各方面加强指导。各区、街道、社区等建设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设运营举措,确保就业驿站既有统一标准,又有各自特色,发挥最大效能。

  记者:建设这样的驿站,初衷是什么?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副处长 黄治斌:夯实就业公共服务基础,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通过建设就业驿站,进一步补齐本市就业公共服务基层的短板弱项,进一步促进基层服务便捷化、精准化,给群众和小的用人单位提供家门口更好的就业服务,也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记者:就业驿站是什么运行模式,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治斌:就业驿站建设主要依托基层的街道、部分高校等,通过依托基层的服务设施,打造一个更好的专业化服务平台,通过专业化队伍开展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岗位的摸排、群众就业需求的调查,以及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招聘活动,也为有技能培训需求的职工组织培训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共就业服务,来促进单位和个人享受更好的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27家驿站已开展招聘活动达500多场,累计服务的重点群体人员达到了5.5万人次以上,帮助群众就业达到了将近5000人。

  记者:对于就业驿站下一步的建设,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打算?

  黄治斌:就业驿站的建设今年算是刚刚起步,未来的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加强就业驿站的建设。从目前的规划来看,就业驿站要逐步加强建设,在两三年内实现就业驿站在全市基层范围内的全覆盖。保证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就业服务。在队伍上要支持基层。基层开展就业工作,因为人员力量不足,依靠现有的力量很难去做更好的服务。在这个方面市人社部门、区人社部门都要下沉基层,去帮助驿站开展工作,另外也鼓励一些社会力量,比如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就业工作、有就业方面经验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就业驿站的工作当中。全社会群策群力,一起做好基层服务工作。在制度方面,因为驿站刚刚建设起步,肯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将来驿站在一些管理、服务项目等方面还有很多提升完善的空间。此外,要在信息化赋能就业驿站服务方面加大力度,接下来天津在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方面还会逐步升级优化,保证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到就业驿站现场来享受服务,有更多的群众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直播带岗、微信群服务以及小程序的服务,这些将来都会逐步上线。通过全社会一起努力,给本市未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能强企” 促进职工增技

  今年的民心工程中,市人社局还实施了“技能强企”行动。目前已经认定了107家企业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企业培训中心师资培训1261人次,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民心工程目标任务,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

  记者:今年人社局承担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技能强企”,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它的初衷是什么?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 马晨:鼓励支持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企业培训中心,通过技能提升促进技能职工增收、技能增绩和企业增效,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025年,经市政府同意,将“技能强企”列入了20项民心工程,全年计划要新认定100家企业培训中心,开展1000人次的师资培训。

  记者:为什么要把培训中心建在企业里?

  马晨:首先,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依托于单位和企业的。企业最清楚每一个工作者要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才能满足企业需求。只有把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企业当中,才能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培训是企业人才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一项法定义务。另外,从职业技能建设领域来看,相关培训虽说是以市场为主导,但市场在社会上有一些职业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化工行业、钻井行业,这种井下操作工、石油勘探员是非常特殊的职业,社会或是职业院校很难开展它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记者: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心工程落地,企业培训中心认定后,人社局还有哪些扶持和优惠政策?

  马晨:企业培训中心最核心的是培训人,在认定完企业培训中心之后,要对已经认定的企业培训中心加强政策支持,最主要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除了师资培训,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会定期颁布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目录,职业技能培训是有资金支持的,也就是说相关的企业培训中心对职工开展培训,如果培训目录内的职业和工种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以享受财政资金补贴,通过资金来撬动支持企业培训,也增强了企业对职工培训的吸引力。

  记者:对于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效果,有没有相应监督机制?

  马晨:对已经认定的企业培训中心,实行了动态管理机制,有些企业可能随着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不再适宜承担企业培训中心任务,对职工技能培训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定期通过走访调查,通过各区县人社部门的情况反馈,将定期对不再适宜承担企业培训中心任务的企业,撤销培训中心称号。

  记者:目前这项民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从整体上来看,今年新认定的100多家企业培训中心都分布在哪些行业,针对重点的行业,有没有专门的布局?

  马晨:截至目前,全市的企业培训中心已经新认定了107家,也像驿站一样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在这107家企业培训中心当中,覆盖了全市16个行政区,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在产业分布当中,因为本市是传统的制造业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大概85%的企业培训中心是围绕着第二产业,另外也有一部分第一产业,比如畜牧养殖行业以及第三产业比如酒店管理和养老机构,这些相关的行业覆盖了全部的产业范围。在认定企业培训中心的过程中,挖掘相应的资源,着重在年初,瞄准了百强民营企业、老字号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百人规模以上企业及各区的重点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综合的进行政策宣讲、政策宣传,支持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建设企业培训中心,提升职工技能,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通过技能提升来促进职工就业,稳定职工岗位。

  记者: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马晨:虽然全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强企”这项行动,脚步不会停下,下一步要继续围绕着技能照亮前程,大规模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为天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支撑。(记者 王佳俊 整理 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