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沈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杜全胜、副局长郑巴音、副局长王坤、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十四五”期间,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新华社:就业始终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请问“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效果?

杜全胜:“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稳岗扩岗并重。我们每年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围绕落实市政府“稳就业32条”政策措施,我们修订完善一次性求职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等政策文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稳就业、促就业政策体系。2025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市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人岗适配。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动态关注企业用工需求,提供人岗对接服务。密集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开展招聘活动1万余场,服务企业16万余家,提供岗位300多万个。指导基层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26家,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即时快招服务。建设运营了130个“家门口”就业驿站,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三是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就业。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进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或技能培训机会等服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率持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开展失业人员就业帮扶攻坚行动,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等群体促进就业工作。每年促进失业人员就业8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以上。

四是推动创业带动,拓宽就业渠道。连续3年举办“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持续贯彻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组织14.26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发展18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梳理发布“三清单两目录”,扩大优质创业服务资源供给。打造“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品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及项目落户津门。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夯实就业服务基础、依法保障劳动权益,全力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打造“海河工匠”品牌

天津广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举措。请介绍我市“海河工匠”建设,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情况。

吴立国:“十四五”期间,我们以“技能天津”建设为着力点,出台《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规定》为保障,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推动技能培训、评价、竞赛一体化发展,劳动者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打造“海河工匠”品牌,厚植技能生态。建立政策体系并以“海河工匠”命名,遴选认定企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统一命名为“海河工匠培训基地”,选树“海河工匠”,建设“海河工匠之家”,连续举办“天津技能周”,强化技能人才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打造了良好的技能生态。

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技能根基。开展“海河工匠技耀前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提出“管行业要管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发挥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模式,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全面推行“八级工”制度,累计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51.4万人次,完成规划目标103%。

三是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催化人才成长。以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连续5年举办“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直接参赛选手近10万人次,带动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近50万人次;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我市累计获得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21枚,总成绩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崇尚技能、热爱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打造“海河工匠”品牌,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劳动者大军。    

“十四五”期间,不断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更趋完善、保障更为有力

经济日报:社会保障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事项,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请问“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在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升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坤:“十四五”期间,我们秉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不断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更趋完善、保障更为有力。

一是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高效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妥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出台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专项政策,大力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试点,10家平台企业接单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发挥了对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的保障作用。

二是参保扩面成效显著,覆盖范围持续拓展。深入实施高质量参保行动,加强参保资源排查,精准推进数据找人。聚焦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及新开工建设项目,广泛开展参保宣传,持续优化参保服务,“十四五”期间,我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稳稳站上千万级台阶。

三是基金管理严谨规范,安全防线持续加固。深化待遇支付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落实待遇调整机制,确保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持续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提升监管效能。深入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守牢基金安全底线。

四是经办服务更加便捷,群众体验持续优化。大力推进京津冀社保经办协同,推出21项“同事同标”事项、11项“跨省帮办”服务,创新三地转移接续模式。多渠道拓展服务供给,在天津人社网厅、津心办、天津人力社保App以及“津社保”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新增多项服务功能,实现群众一般事项不跑腿。常态化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系列活动,主动将宣传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建设,持卡人数基本实现我市常住人口全覆盖。以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在全国率先加载中铁银通使用功能,基本实现在人社服务、看病就医、交通出行、文化惠民、旅游观光等民生领域的“一卡通用”。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惠民利企,加快社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新力量。

从“引、育、用、留”四个方面构建人才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聚慧赋能

天津电视台:请问“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郑巴音:“十四五”期间,我们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从“引、育、用、留”四个方面构建人才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赋予能量。

一是强化政策引才,打造磁吸效应。出台《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对“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持续迭代升级,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编制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目录,围绕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软件园等重点区域制定专门人才政策。

二是搭建平台育才,夯实成长基础。新设立70家博士后工作平台,累计达698家,招收博士后9000余人。5年来在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得金奖20个、银奖36个、铜奖45个,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头部位置,云遥宇航、钠坤碳源等优秀获奖项目在津得到落地转化。深化天开高教科创园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设立22家工作站分站,推动中国电科天津留创园升级为国家级分园,高标准建设“天开海归小镇”。高水平建设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2024年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49.62亿元。

三是优化服务用才,释放人才活力。在全国率先完成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新增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新职称专业,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行动,推行“以才评才”新机制。设立65家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年均培训40余万人次,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近千人获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四是健全保障留才,优化服务生态。我们推出“海河英才”卡,提供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15项服务。印发《天津市人才公寓认定支持办法》,解决人才安居需求。针对留创企业,提供500万—100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试点,单户授信可达300万—5000万元,打通“知产变资产”通道,使人才在津能够安心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优秀留学生等来津发展营造优质人才生态,为天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十五五”开局之年,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今晚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十五五”时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明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请问市人社局在“十五五”期间特别是开局之年有哪些工作计划?

沈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阐明了路径方法、汇聚了强大合力,充分彰显了民生温度。人社系统将紧紧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重要要求,精准落实全会部署,全力抓改革、惠民生、防风险。首要的是科学谋划“十五五”天津人社发展规划,精准预判人社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解决民生问题,回应群众期盼的过程,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十五五”开局之年,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就业方面,我们将把握“稳总量、提质量、强合力”的总体思路,以更实举措全面提升就业政策和服务质量,我们计划在2025年民心工程超额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建设一批基层就业驿站,构建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圈”,持续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将锚定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群众培训需求,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面向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将稳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发挥企业年金政策优势和个人养老金先行经验,推动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同时,适应就业方式变化,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参保需求,积极探索与新就业形态相匹配的参保模式,稳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遮风挡雨”。

在人才引育方面,我们将以“更具活力”为导向,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举措。深化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新布局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打造人才发展生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人才引育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更多人才在天津施展才华。

在人社服务方面,我们将推进“温暖人社”“数字人社”建设,着力提升人社领域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拓展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动形成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服务体系,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加“好办”“易办”的人社服务。




(来源:天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