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大学科研平台到香港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从汽车龙头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测试到400万订单的成果转化,黎达博士的创业轨迹始终伴随着“光”与“智”的紧密交织。作为熙瞳(天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用“3D+AI智能光电传感器”为工业制造装上“会思考的精密眼睛”,成为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新锐力量。
香港淬炼:十年铸就技术利剑
2015年,黎达在香港创立益维科技,依托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积累,带领跨学科团队(成员来自南开、复旦、港理工等顶尖高校)攻克光场成像、结构光测量等核心技术。
多年的科研经历中,黎达深刻体会到传统工业测量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汽车零部件微小缺陷检测精度不足、机器人作业引导响应滞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行业痛点,他将计算成像与深度学习算法深度融合工业场景,推出全球首个智慧视觉拧紧系统,实现10μm分辨率、8ms超快响应的纳米级测量能力,并衍生出AI机器人视觉智能引导系统等产品矩阵。
“当时某汽车龙头企业需要一套螺栓拧紧识别系统,我们的样机不仅通过分厂测试,还获得外方专家团集体好评。”黎达回忆道,“这双智慧‘眼睛’不仅能看清毫米级的细微误差,还能通过多传感器智能复合测量、图像超分辨等算法‘理解’工业场景的需求,就像医生用精密仪器诊断病情一样,为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测、流程优化提供精准‘诊断报告’,让制造过程更智能、更高效。”
“如今,我们正将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向新能源及其他工业领域拓展,以‘垂直深耕——行业扩展——跨域突破’的战略,让中国智能视觉技术照亮更多产业场景。”黎达介绍道,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汽车、精密电子、能源电力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缺陷识别率达98%,效率提升2倍,累计创造产学研产值超800万元。
津门扎根:技术产业化按下加速键
“南开是我的起点,天津的产业生态则是技术落地的最佳土壤。”2023年,黎达带着香港的技术积淀回到天津,成立熙瞳光电并首批入驻天开园。
天津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配套,与熙瞳“3D+AI”智能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高度契合。公司创新性地采用“香港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短短一年内推出AI机器人视觉引导系统、智能3D测量传感器等产品,实现400万元订单转化,客户覆盖汽车、电力、核工业等行业龙头企业。
“这双‘智慧眼睛’不仅能看清毫米级误差,更能通过算法‘理解’工业场景的真实需求。”黎达举例,其视觉系统可提升汽车制造效率40%,机器人作业精度80%。这些突破得益于天津独特的创新生态:母校南开大学提供的学术资源、科研平台和高素质人才,让公司实现了“科技-人才-产业”的无缝衔接;天开园和市人社局等部门提供的场地补贴、项目申报绿色通道、人才资金等政策支持,则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进程。
如今,熙瞳光电已获评为天津市雏鹰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与南开大学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研发团队中60%成员来自高校,形成了可持续的创新闭环。回忆这一年多从初创到实现成果转化的历程,黎达感慨道:“天津优越的产业‘软环境’与南开扎实的‘硬支撑’,共同构成了科技企业成长的最优土壤。”
未来布局:做中国智造的"视觉中枢"
“我们正将汽车行业经验拓展至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黎达透露,公司核心产品——集成图像采集、AI处理与边缘计算的高精度智能视觉传感器,已通过华为昇腾认证,未来将构建覆盖光学测量全链条的国产化解决方案。这位从南开学子成长为企业家的博士,正带领团队向着“成为中国智能视觉技术引领者”的目标稳步迈进。
夜幕下的天开园,黎达工作室的灯光常亮。从南开学子到香港博士,再到津门创业者,他的故事印证着新一代海归科学家的选择:以全球视野创新技术,用本土资源赋能产业。当“津门造”智能传感器越来越多地闪耀在工厂车间,这条从实验室延伸到生产线的"光智"之路,正照亮中国制造更远的未来。
来源:天津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