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在天津港港区围网立区;2002年10月15日,天津市委批准开发建设空港经济区,保税区走出围网开疆拓土。2017年12月22日,天津市委决定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保税区掀开了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29年快速发展,保税区形成了“三区两港”空间布局:即管理空港、临港、海港三个片区,坐拥天津港和滨海国际机场海空两港口岸资源。规划管理面积202.4平方公里,其中空港区域81.2平方公里(含天津航空物流区7.6平方公里),临港区域115平方公里,海港区域6.2平方公里。规划港口岸线80公里,可实现吞吐能力3亿吨。
2020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为天津港综合保税区。至此,天津港保税区成为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保税区享有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对外开放和创新功能优势明显。
营商环境
区位优越: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经济带的交汇点,紧邻天津市区,距北京110公里,依托天津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海空联动,交通便利,通达世界。
自贸特色: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管委会管辖的自贸区包括机场片区和海港部分区域。挂牌以来,自贸区在制度创新领域深入探索、大胆尝试。2019年初,保税区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19个,积极承接市级权力下放事项437项; 6月,保税区推出新政策,助力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的发展;11月,FT账户体系在津运行。新政提升贸易便利化,对于经常需要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成为重大利好。
高效服务: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审批环节减少25.7%,积极承接市级权力下放事项437项。全国首创最简告知承诺审批,配置自助服务设备,可自助办理劳务派遣等事项。新企业设立现场3小时办结。
人才汇聚:京津地区拥有132所大专院校 ,其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55所重点院校坐落于天津,每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超10万人,人才优势明显。
配套齐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叠加,蓝领公寓、白领公寓满足多元居住需求,商场、文体中心等配套齐全,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成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燕莎奥特莱斯、欧贸中心、SM滨海城市广场形成百万商圈。
绿色生态:基本建成市区和滨海新区双城间绿色森林屏障城市绿廊,临港湿地公园基本建成,景色怡人。区域空气质量持续优良。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
产业布局
总体上看,保税区第二产业凸显集聚优势,形成以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大众消费品三大产业集群为主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格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以国际贸易、现代服务、现代物流、新兴金融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共同发展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贡献突出,网络货运、贸易平台、互联网服务行业税收过亿。2019年,保税区二三产业比例为30.1:69.9,与2018年相比,三产比重提高8.6个百分点。
空港区域:突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已形成民用航空为主体,智能产业为重点,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快速消费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贸易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围绕航空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引领区、服务经济发展核的功能定位,加快完善民用航空产业链,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做强高端服务业,形成高、新、尖的产业体系,辐射临港和海港。
临港区域:突出发展海洋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和服务业。围绕海洋经济产业群、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核、京津冀通航产业集聚地的功能定位,大力提升临港片区海岸线、码头、港口等基础资源利用水平,以人才资源导入、专业化平台载体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为着力点,重点突出海洋经济产业特色,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通用航空、粮油食品产业等集群化和高效益发展。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贸易等临港服务业,与海港和空港片区形成产业协同和互补。
海港区域:发挥保税功能优势,建设物流贸易高地。围绕天津市开放型经济中心和国际物流贸易高地的功能定位,重点推动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和基础工业转移工程,以平台化发展和智慧口岸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等港口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
航空物流区: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机遇,形成了航空运输、邮件快递、电子商务、航空金融、商务服务、航空维修、教育培训、综合服务等较完整的航空物流产业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发展特点
(一)综合保税区
2008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位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规划面积195.63公顷。2020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位于海港区域的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为天津港综合保税区。临港区域作为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全国最大的海上工程装备保税制造中心、国家级的海洋工程保税研发创新中心,以打造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战略契机,做足科技兴海文章,吸引众多海工装备企业在临港区域落户生根。目前,推动设立临港综合保税区已被天津市政府列入“202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保税区搭建13个京津冀产业合作交流平台,2019年累计完成重点京冀项目403个,协议投资超400亿元。紫光软件第二研发总部、中远海运京津冀总部、中铁十二局国际工程公司、联通视频总部等项目落户运营。
(三)海工装备
保税区依托龙头企业完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发挥海油工程、博迈科、太重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空客供应链村模式,打造海油工程及博迈科等项目核心供应商村。另一方面以新港船厂为核心,建设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技术中心,加快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引育配套企业,打造高端船舶装备制造集群。此外,还将依托海油工程、中海油服、博迈科等重点企业,开展FPSO模块与船体毗连总装及调试,提升FPSO整体交付能力。
(四)氢能
保税区重点从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示范应用推广、鼓励创新研发、设立产业基金、营造产业氛围、组织产业联盟七个方面全方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先行区和聚集区。预计到2022年,建成加氢母站1座、加氢站6座,运营各类氢能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800辆,初步建成包含资源生产、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示范展示、综合配套五大区域的天津氢能产业示范园,成为国内氢能产业一流园区。
(五)人工智能
保税区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类别涉及到应用层面(智能应用)、技术层面(智能软件服务)、基础层面(智能基础设施)三个层面。区域紧跟前沿提升产业质量,以新技术创造区域发展的“战略纵深”。科大讯飞与保税区联合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基地”——天津智汇谷已成为科大讯飞布局北方的研发中心,引进企业168家,吸引并服务约1.7万个AI开发者。联想总部天津园区落户保税区,将实现员工超千人、营收过百亿。
(六)生物医药
深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应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大力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功能食品、绿色农用制品、酶制剂、化妆品等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
(七)中欧产业园
着力推进中欧双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开发投资、企业管理等领域建立全方位深度合作体系,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作新平台,实现中欧双方合作共赢。
(八)休闲岸线
规划建设滨海新区都市休闲湾,打造观海休闲、文化演艺、亲海娱乐等功能,建成京、津、雄安都市圈全季候亲水海岸,京津冀海滨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和天津市海滨城市客厅。
来源:滨海新区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