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战略部署,是一篇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厚植了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不断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促进各民族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讲大局、闯新路,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极大地促进中华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情感上相互亲近,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将更好地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农牧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步伐,鼓励特色种养、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电商等新兴产业,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抓紧构建联通全国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支持民族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快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在民族地区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提升各族群众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科学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不断丰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